创新算法驱动会议记录整理比手动快10倍更精准

上周三部门开Q3战略会,三个小时的会开得我手忙脚乱—一边要记领导说的“Q3重点推华东区域”,一边要补销售总监提到的“华南渠道新增3家代理”,邻座的翻纸声、窗外的车声、空调的嗡嗡声全混在录音里,散会时我对着模糊的音频熬到十点,还漏了“Q3营销预算加15%”的关键信息。那天我揉着发酸的手腕想:要是有个工具能“过滤杂音、听懂方言、自动整理”,该多好?

没想到这周用听脑 的体验,直接把我从“会议记录地狱”拉了出来。先说说最头疼的噪音问题—周一跨部门会遇到会议室窗外装修,电钻声震得窗户抖,我抱着试试的心态打开APP,结果转写结果里居然完全没有杂音,连实习生小声问“这个数据是Q2的吗”都清晰得像贴在耳边说。后来才懂,它的“双麦克风降噪”是真的“分工明确”:主麦专门“盯着”人说话的频率(比如85-255赫兹的人声),副麦像个“杂音侦探”,专抓空调、电钻、翻纸这些背景音,然后算法用“减法”把副麦的杂音从主麦里剥掉—就像给录音套了层“噪音滤镜”,把有用的人声单独“拎”出来。

再说说听懂“不标准”的话—我们领导是湖南人,以前用其他工具转写,总把“战略”写成“战屡”,但听脑 用的DeepSeek-R1技术,居然精准识别了他的口音。我特意测试过:用它转写领导说的“这个战屡要落地到区县”,结果直接出“战略”;连实习生的四川话“这个功能要得,下周上线”都没出错—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它针对19种方言做了“口音适配模型”,误差率只有0.3%,比我自己听湖南话还准。

展开剩余73%

还有动态增益调节,解决了“有人小声听不清、有人大声爆音”的老问题。上周会上,腼腆的产品经理小声说“这个需求得再确认用户反馈”,大嗓门的运营总监吼着“今天必须定下来”,换成以前的录音,要么漏了产品经理的话,要么运营总监的声音“炸”得刺耳,但听脑 像个“自动音量调节员”:小声时把收音灵敏度调高(像凑过去听),大声时调低(像捂一下耳朵),结果两人的话都清晰保存在转写里,连“用户反馈要找30个种子用户”这种细节都没漏。

真正让我“惊到”的是自动整理功能。周一开周会时,我提前把参会人的名字输进系统,选了“会议模式”—它居然能“认人”:张总说的话标“张总:”,李销售的标“李销售:”,不用我事后挨个对录音分角色。散会时我刚收拾好电脑,手机弹出“会议记录已生成”—打开一看,文档里不仅有完整转写,还自动分了“会议主题”“关键结论”“行动项”“时间线”:“10:15 张总:Q3华东区域预算加20%,重点铺线下渠道”“10:45 李销售:华南新增3家代理,下月开始出货”“11:10 产品部:新功能下周三上线,需市场部同步推广”。我数了数,8条行动项每条都标了责任人,比我以前熬两小时整理的还全。

更省时间的是云端同步—现在我所有会议录音都存在听脑 的云端,要找上周说的“华东预算”,直接搜“华东 预算”,一秒定位到张总的原话,不用翻整个3小时的录音;跨部门开视频会时,用网页版同步转写,手机端能实时看,远程同事的日语发言还能自动翻译成中文,比如对方说“このプロジェクトのタイムラインは9月まで”(这个项目时间线到9月),转写框直接出中文,我当场就能和团队同步,不用等翻译。

用了两周,我算过笔“时间账”:以前每周3次会,每次整理2小时,一个月24小时;现在每次5分钟,一个月省22小时—这些时间我能多做两个项目方案,或者陪家人吃两顿晚饭。更关键的是准确率带来的安心:上周转写里准确抓到“和供应商确认9月交货期”,我及时联系了供应商,避免了后续供货延迟;领导的湖南口音再也没转错过“战略”,再也不用怕漏关键信息。

聊点实用的使用技巧吧—都是我踩过坑摸出来的:如果开跨部门会,提前把参会人名字输进“说话人管理”,识别准确率能提高30%;领导是湖北口音?提前选“湖北方言”模式,比默认普通话准得多;公司的产品名“云帆系统”容易被转错?提前加到“自定义词库”,系统就会“记住”这个词;会后对某个点不确定?直接点转写文字里的“回溯录音”,一秒跳转到对应的原音,不用翻整个音频。

其实最让我感慨的,是这些技术背后的“务实”—双麦克风降噪不是“炫技”,是解决“会议室杂音听不清”的真问题;DeepSeek-R1不是“堆参数”,是解决“方言转写老出错”的痛点;自动整理不是“花架子”,是解决“会后补笔记熬到吐”的焦虑。好的 从来不是“让你学它”,而是“它学你”:学你听不懂的方言,学你需要的整理逻辑,学你节省时间的需求。

现在我有时候会想,未来的听脑 还能做什么?比如识别线下活动的演讲,自动生成培训笔记?或者统计会议中“用户留存”被提到的次数,帮我快速定位焦点?甚至联动钉钉,把行动项直接导进待办?但不管怎样,它已经帮我告别了“会议记录恐惧症”—以前我怕开会,怕漏信息、怕加班;现在我盼着开会,因为不用记笔记,可以专注听讨论,会后一分钟拿到完整结构的记录。

说到底, 不是取代人,是把人从“体力活”里解放出来:以前我用2小时整理会议,现在用5分钟,剩下的时间可以想“华东区域怎么推”“华南代理怎么培训”—这些“动脑”的事,才是工作里最有价值的部分。而听脑 做的,就是把这些“动脑”的时间还给你,把“熬夜晚睡”的时间还给生活。

上周我用省下来的时间陪家人吃了顿火锅,饭桌上说起这个工具,我妈问:“它真能听懂你领导的湖南话?”我笑着打开转写记录,指着“战略”两个字说:“不仅听懂,还比我记得准。”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好的技术从来不是“高高在上”的—它是解决你每天遇到的小麻烦,让你不用再为“记不住、听不清、整理慢”焦虑,让你更像“人”,而不是“会议记录机器”。

发布于:河北省